檢視較大的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
絕對位置:北京的東南方 台灣台北的北北西方約1,600公里
地 名:天津 北緯:39°06' 東經:117°12'
天后宮俗成娘娘宮,坐落在天津舊城東門外,三岔河口西岸,現古文化街上。始建於元代泰定三年(1326年),明代永樂元年(1403年)重建,為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。
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、台灣省及南洋各國的“媽祖廟”相同,都是供奉一位神女——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。傳說她自幼聰慧,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,決心終生行善濟人。她熟諳水性,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;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,預測天氣,告訴船戶可否出航,保護漁舟、商船的安全,被人們尊稱為神女。她死後被奉為神祉,立祠供奉,尊稱媽祖。以後又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朝廷敕封,加封天妃、天后,列入祀典,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。
天后宮坐西朝東,面對海河,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,現存山門、牌樓、鐘鼓樓、前殿、正殿、藏經閣、啟聖殿等。正殿內“娘娘”塑像高2.7米,身披霞披,頭戴鳳冠,四侍女捧印、抱瓶、打扇恭立兩旁,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。山門前有兩棵幡桿高26米(南桿實高26.2米,北桿實高25.94米),為明清遺存文物,分別繡著:“津門藝萃百肆迎春,溟波裕日濟運通航”。
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,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,宮前有廣場和戲樓,兩側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。舊時每月初一、十五,逢年過節,這裡香火旺盛;每逢天妃誕辰(農曆三月二十三日),還舉行“皇會”,表演龍燈、高蹺、旱船等,百戲雲集,萬人空巷。當時天后宮的繁華景象,有詩文記載:“旗飐危培集萬艘,碧溟漕運溯元朝,天妃廟貌依稀在,金鼎香煙繞繡袍”。
現在的天后宮內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,在廟內兩側廂房陳列,介紹天津城、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,陳列明代天津城磚、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(婚禮儀仗、服飾等)、清代水機等文物。
“先有天后宮,後有天津城”,這是天津人對城市發展的通俗而生動的說法。天后宮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,它和古文化街一樣,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與搖籃。
這座海神廟與我國沿海一些城市、台灣省及南洋各國的“媽祖廟”相同,都是供奉一位神女——宋代福建蒲田縣賢良港出生的林默。傳說她自幼聰慧,15歲便精通醫理為人治病,決心終生行善濟人。她熟諳水性,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;她還能觀察風雲變化,預測天氣,告訴船戶可否出航,保護漁舟、商船的安全,被人們尊稱為神女。她死後被奉為神祉,立祠供奉,尊稱媽祖。以後又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朝廷敕封,加封天妃、天后,列入祀典,成為人們信仰的海神。
天后宮坐西朝東,面對海河,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,現存山門、牌樓、鐘鼓樓、前殿、正殿、藏經閣、啟聖殿等。正殿內“娘娘”塑像高2.7米,身披霞披,頭戴鳳冠,四侍女捧印、抱瓶、打扇恭立兩旁,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。山門前有兩棵幡桿高26米(南桿實高26.2米,北桿實高25.94米),為明清遺存文物,分別繡著:“津門藝萃百肆迎春,溟波裕日濟運通航”。
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,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,宮前有廣場和戲樓,兩側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。舊時每月初一、十五,逢年過節,這裡香火旺盛;每逢天妃誕辰(農曆三月二十三日),還舉行“皇會”,表演龍燈、高蹺、旱船等,百戲雲集,萬人空巷。當時天后宮的繁華景象,有詩文記載:“旗飐危培集萬艘,碧溟漕運溯元朝,天妃廟貌依稀在,金鼎香煙繞繡袍”。
現在的天后宮內設有天津民俗博物館,在廟內兩側廂房陳列,介紹天津城、天后宮及皇會的興起和變遷,陳列明代天津城磚、清代漕運模型及各種民俗造型(婚禮儀仗、服飾等)、清代水機等文物。
“先有天后宮,後有天津城”,這是天津人對城市發展的通俗而生動的說法。天后宮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,它和古文化街一樣,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與搖籃。